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2年 第9期 > 第6版 学员论坛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8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文章作者:◇ 常耀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四川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致力于回归教育规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育人模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有效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荥经实践

近年来,荥经县采取试点创新、深化改革、示范创建等措施,在阵地、队伍、保障等方面实现了新发展。

一是优化“一个布局”,推动资源集约集中。实施“学校建设、小规模学校撤并、闲置资产转化利用”三项工程,在城区形成普高、职高各1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0所,幼儿园39所的办学格局,实现教学资源集聚。

二是创新“两个模式”,推动办学提质增效。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构建高中普职融通,初中、小学、学前教育成立3个集团,带动农村N所中小学、幼儿园发展的“1+3+N”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引进优质高校托管共建西南大学荥经实验学校,与重庆工商学校、重庆江南职业学校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是聚焦“三个提升”,推动教育优质均衡。提升治理水平,建立教师编制和职称“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机制,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提升教师能力,以学科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打造专家型学科教师团队;以国培研修项目为引领,带动青年教师成长;以卓越教师培养研修项目为抓手,打造教育家型教师。提升学生素质,建立劳动教育研学机制,利用“一带、五线、七点”自然教育项目集群培塑劳动教育特色品牌。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困惑

一是城乡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教育供求结构失衡趋势明显,城市学校“强而挤”,城区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农村学校“弱而空”,师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浪费明显。

二是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学前教育师资数量不足、初高中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突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业务素质亟待提高,学习动力不足、职业倦怠感等问题不是个案。

三是生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域义务教育学校趋同发展、质量不优、特色不足,吸引力不强,普遍存在优质生源流失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了强调,吹响了“建设教育强省”集结号。要把党代会的“作战图”变成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施工图”,与“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结合各地实际,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调整优化校点布局。结合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科学预测学龄人口分布和流动变化趋势,在“建”“撤”“改”字上下功夫,稳步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工程,推动教育布局从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

二是聚力建强师资队伍。采取“竞聘一批,转岗一批,分流一批,留守一批”等措施,有效推进撤并学校教职工分流转岗工作。通过同校竞聘、跨校竞聘等方式,盘活教师资源,激发队伍活力。推进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一体化管理、差异化培训的五级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是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积极探索推行“九年一贯制”“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引入优质资源、优质教育机构,一手补短板一手抓示范,打造九年一贯制办学特色。

四是合力提升办学水平。采取城内优质学校领办新建学校、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组建区域教育质量监测联盟等方式,优化管理考核机制,促进实力相当、地域相近、特色相似学校抱团发展,有效提升县域整体办学水平。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6期中青班学员,现任荥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